第一章 历史悠远 岁月峥嵘
2022-05-19 11:22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
70余年峥嵘岁月,70余年薪火传承,市七院从国民政府内二警医院到公安医院,从四厂联合医院到第三工人医院,从卫校附属医院到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她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在摸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奋进,在奋进中跨越,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第一章 历史悠远 岁月峥嵘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地处巴南区李家沱,医院前身为国民政府内政部第二警察总队医院,简称“内二警医院”。 重庆内二警是民国时期一支装备精良的内卫部队,由旧川军十八师改编,时任部队长官彭斌,官兵总计8000人,野战军性质,控制着白市驿机场及一些设施。“内二警医院”开办于1949年4月,院址在今渝中区化龙桥,时床位50张,职工40余人,设备简陋,10月1日任命刘朝觐为院长。
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遂更名为重庆公安医院,解放军交警团参谋长高士坤为院长。
(高士坤)
1950年1月,迁址市中区凯旋路,12月,公开中国公安医院党支部;
1951年1月,迁址解放东路海关巷1号。
1952年1月,迁址市中区石灰市忠烈祠,时编制床位100张,职工80余人。
1952年6月,撤销公安医院建制,交由重庆市卫生局管辖,更名为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
1954年4月,伴随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脚步,医院迁址富城路一号桥(今重庆市中医研究所旧址),时床位150张,职工120余人。
1955年5月,迁址九龙坡区李家沱,与四区工人医院(原“四厂联合医院”即恒顺机器厂<今重庆水轮机厂>、中国毛纺厂<今重庆毛纺织染厂>、沙市沙厂<今重庆市第六棉纺织染厂>、庆华染料厂<今重庆染料厂>)合并,更名为重庆市第三工人医院并组建中共重庆市第三工人医院支部委员会,丁咸芬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院长,住院楼由苏联专家设计。
(丁咸芬)
(苏联专家设计住院楼)
(1955年5月全体职工照片)
1956年3月,重庆市第三工人医院新病房大楼竣工,设有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及门诊部(地址在马王坪),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时编制床位200张,职工206人。
1979年,医院以四川省重庆卫生学校拟升格为重庆医学专科学校为契机,报请重庆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与重庆卫生学校合并,8月20日市革委批准第三工人医院改为四川省重庆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1984年3月,医院人防战备工程修建竣工,投入使用面积1997平方米,是一个供电、供水、通风设施齐全、战时可设病床100张的地下工事。时病床为300张,受总参、总后重视,挂牌“地下战备医院”,获得了“平战结合优秀工程”“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1987年10月15日,卫生部医政司迟宝兰司长来院视察工作时,参观了人防战备地下医院。
(建筑地下战备医院)
(地下战备医院病房)
(图左二:迟宝兰司长来院视察工作)
1984年5月,市政府以市办[1984]46号文批准,更现名为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至今。
1984年12月27日,院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徐进同志任党总支书记。
(青年徐进)
(徐进同志)
1986年6月28日,成立中共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委员会,徐进同志任党委书记。
1997年4月,医院增挂重庆市烧伤救治中心挂牌。
1997年5月,医院由重庆市卫生局下放移交巴南区人民政府管理。
1998年5月,医院通过国家二级甲等医院评审。
1998年7月,巴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撤销后整体并入我院。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原三工医院)也曾有过相当的辉煌与建树。
三工医院时期,境内工厂较多,为重庆江南市郊之工业地区,又南接川黔公路,北渡长江车渡口,且相继曾为巴县县府、九龙坡区府所在地,地区人口约11万人,又是辖区内的唯一一家市级医院,故即便当时隔河渡水,交通不甚便利,辖区病人求医、附近区县危重病人转诊也多来当时的“三工医院”。 六十年代初的1960年,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医院年门诊量曾达20.78万人。1966年,“文革”期间,最高年门诊量达24.35万人,高发季节日门诊1000余人次。
建院半个多世纪以来,“三工”时期的洪永新、王化南、麻肇东,谢森荣等医生以他们精湛的医术、热情的服务深入人心,至今仍在患者中流传;李家沱及江南地区的父老乡亲也对“三工医院”耳熟能详,争相称赞。
专家人才方面:
洪永新 (1907.5-1990.2)
男,汉族,副主任医师,辽宁省辽阳市人。1932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1951年1月在西南卫生部直属门诊部工作,1953年调我院工作,1956年任儿科副主任,是我院儿科创始人。
五十年代起从事儿科工作,根据临床需求对儿童传染性肝炎、儿童回归热、儿童消化性营养不良采用特有方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积极钻研临床常见病及重危疾病的治疗,大大降低了麻疹合并肺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心力衰竭等患儿的死亡率,在当地赢得普遍的赞誉。著有医学论文5篇,其中《39例肺吸虫病临床观察》发表于1955年《中华医学杂志》;《亚散弟拉治疗回归热12例临床观察》发表于1959年《西南医学》;《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疗效探讨》发表在重庆市第一届《医学科学论文文集》;《茵陈治疗儿童传染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针灸治疗儿童营养不良》发表在《重庆市中医药临床资料展品汇编》等。1956年后连续当选为重庆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九龙坡区第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曾出席1959年重庆市卫生系统先代会和1963年重庆市先代表会。在重庆地区及卫生系统中享有较高的声望。
王化南 (1911.2-1987.7)
男,汉族,副主任医师,山东省济南人。1939年6月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1946年9月至1951年10月,任重庆市市民医院(后改名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副院长;1951年10月至1952年4月参加重庆土改团,任工作组组员;1952年4月至1952年6月任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现中山医院)五官科主任、副院长。1959年9月调我院任五官科副主任,为我院五官科创始人。
五十年代起从事五官科工作,善于钻研业务,开展了眼科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减压术,人工泪道术,球内异物取出术,斜视矫正术,耳鼻喉科的乳突根治术,鼓膜修补术,鼻腔泪囊造孔术,上颌窦、筛窦、额窦根治术,眼耳鼻外伤疤痕整容术,在我院首先开展支气管镜下食道、气管异物取出术。1954年研究出角膜移植术,并成功运用于临床治疗。解放后曾任重庆市医务工作者协会组长、代表;1951年任中苏友好协会会员,在重庆医疗卫生界有较高知名度。
郭平 (1913.2-2006.9)
男,汉族,副主任医师,四川省涪陵人。1943年6月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医科专业, 1949年7月,在重庆市江北医院工作,1950年10月在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现中山医院)工作,1958年10月调我院任妇产科副主任,妇产科学科带头人、创始人。
五十年代起一直从事妇产科工作,带领妇产科开展了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子宫、膀胱、阴道漏修补术等手术,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成功开创了新型婴儿输血及胎盘血组织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一成就引起全国卫生界的重视并进行推广。积极采用中药治疗妇科疾病,尤其是首创以黄连治疗阴道滴虫病,效果明显。能不断创新医疗技术,如:采用“腹膜外剖腹产”预防腹膜炎的发生;采用穿刺.引流,配合抗生素治疗,代替以往盆腔浓肿切开引流的手术方法等,临床效果显著,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如:《皮下缝合术的临床观察》、《中药治疗子宫脱垂的初步观察》、《阴道绝育术后卵巢妊娠破裂一例报告》等等。在重庆地区及卫生系统中享有较高的声望。
赵建民 (1916.1-2008.8)
男,汉族,河北省沧县人,1944年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1949年2月至1952年2月在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1952年2月调我院工作,善于钻研业务,勇于担当。是知名外科专家,我院肝胆外科创始人。
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展了肝脓肿、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胃大部切除术、脾切除术等手术。六十年代在我院首先开展胆肠吻合术、首创肠捷径吻合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开展了我院第一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普外科最大手术),部分肝切除术,胰头癌、乳癌、直肠癌根治术等。拥有较高英语水平,医学基础扎实,从六十年起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著,如论著《肠捷径吻合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发表在重庆市卫生局论文选集中;论文《一例胆总管囊肿的经验教训》 ,收录在重庆市卫生局编著的《医学科学论文选集》第一册及《重庆市三工人医院论文选集》第一册等。是重庆医疗卫生界知名专家,常应邀赴市属医院会诊并指导外科手术。
麻肇东 (1925.11-2011.3)
男,汉族,副主任医师,湖南衡阳市人。1949年秋毕业于上海国防大学, 1950年1月在川南军区直属医院工作,任外科医师;1952年2月调我院任副院长,1956年4月后历任门诊部副主任、大外科及骨外科负责人,我院骨科创始人。
从事外科工作40余年,1959年、1960年先后到天津市人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骨科、手外科,返院后成立骨科。开展了严重骨关节损伤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四肢畸形矫形术(O形及S形腿矫形、小儿麻痹后遗症功能重建、手部外伤后畸形矫形)等治疗,在我院开展首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腰椎滑脱前路椎间融合术、脊柱椎管减压手术等。在普外方面,娴熟肝外胆道、胃肠道、肝脾破裂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手术等。曾四次带队参加农村巡回医疗,抢救并治疗了许多危重病人。参加新医学杂志外文译摘(骨科分册)的译文校对,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如1986年在创伤杂志发表了论文《脊椎水平剪切骨折》等。2008年被聘为重庆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巴南分会名誉会长,在市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在重庆市属医院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谢森荣 (1929.8- 2016.2)
男,汉族,主任医师,四川省成都市人,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1952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大外科主任,医院外科系统技术顾问,烧伤研究室主任。从事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47年,医疗经验丰富,英语水平较高,医学基础扎实,善于钻研外科业务技术,具有创新和担当精神,是我院外科学科带头人,烧伤科创始人。
外科技术全面,在普外科、尤其肝、胆外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熟练开展普外科各种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擅长大面积烧伤的研究和治疗,开展异体皮、自体皮、微粒皮植皮术、皮瓣移植术等多项手术。六十年代初负责“409”临床研究赴卫生部答辩通过并投产;七十年代为情报所选译出版医药情报800余篇;八十年代编译出版的《医师手册》由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九十年代以《复方中药膜治疗烧伤之研究》立项,1993年获重庆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发明的“新型输液、输血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997年被《世界优秀医学专家名典.中华卷.三》作为专家收录,1999年被《中国知名专科医院》作为知名专家收录。2000年12月,“烧伤纯中药膜液及其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在重庆医卫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张万通 (1934.7- 2015.3)
男,汉族,主任医师,四川省武胜县人,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56年9月至1964年4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市公教医院、重庆市口腔医院工作,1964年4月调我院工作,是我院口腔医学学科带头人,口腔科创始人。
六十年代首创了我院颌面外科手术,主刀开展颈部外科手术,腮腺混合疣摘除术,唇裂、腭裂修补术等手术。1984年开展的科研课题“同种异体牙移植的临床研究”,荣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59年起,先后在中华口腔科杂志上发表7篇论著,在国家一级杂志上发表、译校论文20余篇。参与了《口腔医学》专著编撰。 1987年任九龙坡区第三届政协委员,1993年获重庆市卫生局优秀党员。在重庆口腔医学界有较高的声誉。
邓秉谦 (1933.5-2020.12)
男,汉族,副主任医师,重庆市大足县人,毕业于西南区川东医士学校(现重庆卫校),曾在西南医院泌尿外科进修学习。1951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我院大外科副主任、外二科主任。从事外科工作40余年,普外技术娴熟,擅长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我院泌尿外科创始人。
从五十年代起,开展了膀胱镜检、腔内活检、逆行肾输尿管、肾穿刺等造影,前列腺增生症或前列腺癌的前列腺摘除术,肾输尿管癌的输尿管全切术、部分肾切除术、膀胱癌根治术及化疗等等,还采用中药治疗肾、输尿管结石,确立了我院的“尿路排石汤”处方,排石效果良好。先后在中华泌尿外科及临床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13篇,其中5篇论著等。曾担任了三军医大本科学生、重庆医专学生的带教工作。1978年以后任重庆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法医顾问,重庆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多次被评为重庆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在重庆市内具有良好的声誉及较高的知名度。
医疗业务方面:
1965年10月,为贯彻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医院下放到彭水等地的医务人员“种子队员”20名。
1975年冬,为抢救水轮机厂铸工车间钢水爆炸4名烧伤病员,医院即抽调由麻肇东、谢森荣、邓秉谦医生和护士组成的抢救小组。经四军医大创伤研究所派人指导作异体皮切痂植皮治疗,一月后,伤员痊愈出院。此后,医院先后收治了一些烧伤伤员,大多通过切痂植皮疗法,提高了疗效。
1983年1月,重庆毛纺厂一女工“勒缢”休克,到医院时,呼吸、心跳已停30分钟。经内科抢救,精心治疗,恢复呼吸、心跳。
1989年5月,长寿沙发厂一41岁男子,92%大面积烧伤,其中,Ⅲ度烧伤30%,深Ⅱ度烧伤42%,并伴呼吸道烧伤。经109天治愈出院。
1996年12月,医院成功治愈重庆钢管厂一例100%特大面积烧伤伤员,其中度达40%。重庆日报曾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予以报道。
科研论著方面:
1982年,门诊部张万通主任医师研究异体牙移植成功,获市卫生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4年,药剂科郑元伯副主任技师成功研制心电图B超仪导电乳膏,获市卫生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3年,烧伤科谢森荣、罗述甲等研制的复方中药膜治疗烧伤获四川省科研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