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困难重重 发展艰难

2022-05-19 11:22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

进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地区工业企业的不景气倒闭、李家沱成为“贫困一条街”。李家沱大桥建成后,交通条件改善,九龙坡区政府也由李家沱迁杨家坪,加上思想的落伍、管理的滞后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医院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病人下滑,业务量逐年减少。

到1991年,年门诊人次仅为8.46万人。

1995年,入院人数1929人,床位使用率仅为25%。

2003年,年门诊人次12.23万人,入院人数5865人,业务收入2.46千万元,相比同级医院相当落后,甚至工资都发不齐。

2012年,医院门诊人次23.46万人次,住院人次17671人次,也仅仅只达到六十年代“三工医院”水平。

2013年受巴南区“廉政风暴”影响,医院4名院级领导和2名科主任因商业贿赂被区纪委查处,期间医院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医院虽然有过“三工”时期的辉煌,也有后续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当时七院存在着医疗设备陈旧、医疗质量不高、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让七院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严重的制约了医院发展。

首先,缺人。一是缺人才,2013年初医院总共620人,正高4人,副高40人,中级142人,硕士15人,医院正高级职称人员不足,中级人员更是严重不足,没有一个博士,导致科室人才断层,缺乏领头人和中坚力量,学科难以发展。二是缺人数,当时医院就连基本的人数都不足。虽然全院有员工620人,然而人员结构极不合理,各临床科室普遍缺乏医务人员,医生大部分感觉劳动强度过大,工作过劳。临床一线十二大病区,相当一部分科室加上科主任才4名医生,医生们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都得不到正常的休息,科室负责人经常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对科室更是缺少深层次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维持基本的工作秩序,对于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业务学习和学科建设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缺钱。当时医院业务收入在巴南区仅排名第三,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花溪医院)2012年的业务收入都超过我们。追其原因是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业务收入结构极不合理,含金量低,几乎年年亏损,负债率已经高达69%。2012年七院业务收入仅1.57亿元,与其它兄弟医院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几十年没有做建设,十几年没有更新大型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医院累计亏损达1个亿。

再次,缺物。放眼当时的医院,看不到一幢像样的建筑,与周边环境的飞速发展格格不入。病房楼是1955年建院时修建的,外观陈旧、底楼潮湿、布局不合理,有些科室一层楼的病人共用一个公厕。不但如此,由于等着修建新大楼,对病房楼没进行过大的修缮,当时的病房楼内部,门是破的、墙是坏的、厕所是漏的,还有灭不尽的苍蝇蚊子和老鼠。有的病人甚至直接问护士长:“这样的病房,我花钱请你来住,你来吗?”还有设备,看似很多很全,然而唯一值钱的核磁共振是融资租赁的,CT、CR、彩超、钬激光是合作的;特检科仅有一台彩超能够正常工作;还有检验科,用的设备全是濒临淘汰的。

第四,缺意识。院领导没有管理医院、经营医院的意识,职能部门负责人没有发挥好参谋和代言人的作用,临床科室负责人也没带动好医院管理基础单位的发展,而员工更是只顾个人眼前利益。此外,作为公立医院,市场应变能力差、员工盲目自我感觉良好、缺乏服务意识,也是影响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走在李家沱大街上,随便问几个人,知道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大都是负面消息,这对医院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五,缺科学的人事薪酬制度。当时医院行政后勤部门人员臃肿,加上个别岗位既往存在因人设岗的不合理现象,使得群众意见高涨,干群关系对立。在薪酬分配上,由于医院整体收入含金量不高,2012年医院员工人均年收入不到6万元,月平均奖金仅有2400元,全院未实行绩效分配体制,临床和行政后勤未拉开差距,工作忙的和闲的,职称高的和低的收入都一样,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职工积极性。许多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奖金少,付出和收获得不到正比,造成很多护理岗位上年轻的培养好了就跳槽,年龄稍大的争相到后勤,形成人员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

第六,缺制度和制度的执行力。当时医院的制度不健全,有些制度即使已经设立,也缺乏制度的执行力。由于人情观念,制度成了摆设,变成了人管人。更重要的是,不重制度的落实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和风气,影响到整个医院的有效运作。

此外,还有核心价值观缺失、团结协作意识不够、学术氛围不浓、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发展等等……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重庆市
第七人民医院
市七院
资讯号